4000家銀行大戰“消費貸” 利率內卷引關注!從監管角度來看,新政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戶進行消費,并非“濫發”。近期,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貸款廣告,如“首筆借款免費用28天,最高額度30萬元,最低年化利率2.68%,點擊鏈接1分鐘到賬”等。這些廣告不僅出現在短視頻和朋友圈,還通過電銷和短信廣泛傳播。值得注意于這些消費貸產品來自大銀行而非小額貸款公司或互聯網平臺。全國4000多家銀行紛紛推出低利率的消費貸產品,形成“百行大戰消費貸”的局面。
江蘇銀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費貸;招商銀行閃電貸年化利率從3.4%降至2.58%,最高額度提升至30萬元;寧波銀行某貸款業務疊加優惠券后,年化利率低至2.49%;北京農商銀行甚至推出了“裂變”和“團購”模式,只要湊齊20人,就可以團購貸款產品,最高額度60萬元,最長市場5年,最低年化利率2.68%。
國家為何要鼓勵消費貸?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3月16日,國務院發布《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八部分30項舉措,包括育兒補貼、穩樓市、穩股市等措施。文件提到強化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有序開展續貸工作。因此,《方案》的核心在于“增收入”和“保兜底”,以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減輕城鄉居民消費負擔,釋放消費紅利。
對于銀行來說,消費貸成為新的希望。3月21日,國家金融總局發布《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允許商業銀行根據客戶還款能力和風險情況實施差異化授信。對信用良好且有大額消費需求的客戶,個人消費貸款金額上限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上限提高至30萬元,貸款期限也可延長至7年。目前,無論是股份制銀行、國有四大行還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最低消費利率已降至2%左右。
銀行之所以“卷”消費貸,除了響應國家政策,還有自身業績壓力。隨著凈息差下降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減少,銀行面臨利潤壓力。為保證利潤,銀行通過下調存款利率節流,同時開拓優質信源增加收入。以前銀行的優質貸款來源是個人房貸,現在則是消費貸。
然而,消費貸業務擴張也帶來不良資產率攀升的問題。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2024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高達3.3萬億,其中個人消費貸、信用卡貸款等零售不良資產占比約30%。不同金融機構的風控管理水平差異導致不良貸款率天差地別。招商銀行個人消費不良貸款率從2023年的0.98%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09%,平安銀行則升至1.23%。而渤海銀行個人消費貸不良率從2019年末的0.63%升至2024年年中的9.3%。
面對快速增長的不良資產,銀行采取“打包售賣”的方式處置。今年3月,江蘇銀行掛牌4批個人不良貸款,未償還本息超70億元,起拍價僅為3.47億元,相當于折價95%。銀登大數據顯示,2024年銀登不良貸款轉讓掛牌金額達2861.9億元,同比增幅87.02%,主要來源是消費貸和信用卡。受讓者獲得債權后會對借貸者進行催收,合法手段如法律訴訟,非法手段包括威脅恐嚇、電話轟炸等。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看似很低的消費貸利率實際上存在水分。初始利率可能較低,但續貸或增加借貸金額后,利率將不斷上調。即使年化利率不超過24%也是合法的,但對于普通人來說仍是沉重負擔。例如,10萬元借款每年需償還2萬元利息,一旦收入不足,就會陷入“以貸養貸”的困境。因此,消費貸并非適合所有人,需謹慎使用。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注意到這些問題,在《通知》中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堅持放管結合,嚴守風險底線,注重審查借款人的真實消費需求和還款能力,避免過度授信、多頭授信、欺詐騙貸。此外,《通知》還提出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紓困,重新擬定貸款還款期限和頻次,給予審核合格的借貸人續費支持,防止因抽貸而導致斷貸。通知也提出加大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聯合懲處和打擊力度,包括非法高利貸、暴力催收等。
消費貸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如果被信用良好、收入穩定的人群使用,可以提前實現消費升級。但如果濫用,可能會背上沉重債務。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上一篇:企業融資貸款哪種方式利息最低?